在苹果和安卓的夹击下,诺基亚及其塞班系统已然成颓势。今天读了一篇深度探讨文章,收获如下:产品的生态系统应开发,不能失去外围开发者。
2025 年 5 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关键字标签
7S现场管理法,源于日企。重在提高员工素养,消除潜在的隐患,一般为制造业所用,现在也引用到企业协作中。
内容分别是:
整理(Seiri)、整顿(Seiton)、清扫(Seiso)、清洁(Seikeetsu)、素养(Shitsuke)、安全(safety)和速度/节约(speed/saving)这7个词的缩写。因为这7个词日语和英文中的第一个字母都是“S”,所以简称为“7S”,开展以整理、整顿、清扫、清洁、素养、安全和节约为内容的活动,称为“7S”活动。
“7S”活动起源于日本,并在日本企业中广泛推行。7S”活动的对象是现场的“环境”。“7S”活动的核心和精髓是素养,如果没有职工队伍素养的相应提高,“7S”活动就难以开展和坚持下去。
最近和一个同样做产品的朋友谈起来,用户需求的事情,引申了很多想法。这个朋友,年龄比我大些,在苏州一家创业公司当二把手。做IT业务出身,曾经以非常草根之方法,拿下价值百万的单子。可以说经验丰富、相当精干,对于互联网和软件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,但是说起来用户的需求,却连声叹息,用户不好伺候,事情不好做。
朋友的公司是一家互联网服务综合供应商,可以给行业客户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,开发类似于金蝶、SAP这样的B/S系统。这种公司可以说很多,竞争很激烈,所幸的是老板那边有多年的良好关系,不至于没吃的,但是,怎么去维护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,却是个大问题。
我虽然帮不上啥忙,不过联想到先去在知乎看到的有关用户需求讨论,觉得需要帮他分析和发散一下。
其实,作为一个产品经理,应该要会深度+合理的挖掘用户需求。
1:跟踪用户的购买行为,投其所好
如亚马逊利用Cookie记录用户的浏览商品,然后为其推荐感兴趣的有关商品。
2:分析用户的厌恶,避免提及
投其所好的反面:禁忌注意有时候更加重要,从各种渠道了解客户忌讳或厌恶的事情,入乡随俗。
3:把握好需求的风向标
需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,有时候客户往往只描述他认为很重要或很关注的需求(功能),对于他们自己认为“理所当然”,“本来就是这样的”,“当然要有的”的功能一言带过或只字不提,但这些功能往往是必不可少的,不幸的是我们并不在这个行业,客户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我却一无所知,当系统成形时,客户一看没有,这自然就是“新”的需求了。
跟EMBA培训的老师们学到的,在制定策略和分析产品的时候非常有用.
SWOT是一种分析方法,用来确定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,竞争劣势,机会和威胁,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、外部环境有机结合。因此,清楚的确定公司的资源优势和缺陷,了解公司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,对于制定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。
当在设计中我们讨论到,对于一个功能或元素是否应该添加的时候,秉承“如无所需、勿增实体”的原则,我们通常会放弃只有小众/小部分人群才会使用的功能或元素,这个小众/小部分人群的判断便会借用到经典的“马特莱定律”,又称“二八定律”。2004年长尾理论提出之后,便又开始充斥“长尾对二八定律颠覆”的说法,在经济学里提出了“只要渠道足够大,非主流的,需求量小的商品销量也能够和主流的、需求量大的商品销量相匹敌”。比较长尾理论和二八定律,在我们设计准则中,它们又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?让我们先来大概了解一下支撑它们的依据: 继续阅读
最近读《福特传》,对这位汽车大王和传承百年的福特公司颇多敬佩。收获如下:
福特的成功一直依赖于让其他人为自己的兴趣做事情,而不是他自己的工作。
在自己早期的每一个工厂中,福特都会建立一种随意的创造性的环境,福特的手下只信奉实实在在的工作,没有人整天梦想着成功或者任何其他东西。
《NewWebPick》电子杂志邀请全球500强企业中的企业领袖及资深市场总监,对设计师在商界中如何更好的服务客户,做出了以下十条忠告,希望做为设计师的您,通过这十条了解到普通商业客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。
1. Never engage in an argument or oppose the person who holds your cheque; he/she is probably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outcome of your design than yourself.
永不与付款给你的人争论或对抗,他/她们肯定比你更关心设计后的结果。 继续阅读